索 引 号: 0352yunzh/2024-00015
信息分类: 政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大同市云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4-05-25 15:08
标题: 大同市云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同市云州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云州政办发〔2024〕14号
时效:

大同市云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同市云州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5-25 15:08 来源:大同市云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

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区直各单位:

《大同市云州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同市云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云州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全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按照《山西省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大同市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结合全区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制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为指导,以《山西省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大同市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总体目标为根本任务,锚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幸福宜居典范区、创新发展引领区,”全方位推动云州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83.92%。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84.03%。

二、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三)科学实行水土保持空间管控。落实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在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划定范围的基础上,细化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范围,实行差别化预防保护治理措施。将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以及境内桑干河、御河、坊城河等已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的河流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制定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农林开发、土地整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必须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并在规划审批前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加大人为水土流失源头管控。加强对存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域的管控,依法禁止在以上区域从事取土、挖沙、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同级审批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

(五)加强重点区域预防保护措施。加大对全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全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以自然保护区、重点林区、河流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其他区域为重点,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对暂不具备水土流失治理条件的裸露基岩区域和因保护生态不宜开发利用的区域,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把巩固提升农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的重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和灌溉排水体系,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强化耕地质量、数量、生态保护与提升,提高农田土壤蓄水保土能力。严禁在25度以上的坡面开垦种植农作物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森林和自然植被保护修复,充分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及碳汇功能,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大力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区域内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   

三、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七)分区分类精准监管。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明确差异化针对性要求,分类精准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危害调查和鉴定评估工作,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及破坏生态行为的惩治力度。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八)创新和完善高效监管方式。建立健全以遥感监管、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互联网+监管”等手段,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监管。积极推行基于企业自主监控的远程视频监管,移动监管等非现场监管模式,依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健全对人为水土流失风险的跟踪预警模式,提高水土保持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实现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的高效监管模式。加强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能力,保障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投入。

(九)健全多方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建立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机制,畅通公众监督和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清单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生产建设项目事项全部纳入监管清单,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水土保持监管事项牵头协调作用,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行业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自觉履行水土保持法定职责。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畅通案件通报移送渠道,加强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查处典型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司法保障监督作用。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及时将发现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十)全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监管。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在水土保持强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用监管“重点关注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严格评价标准,规范认定程序,公开认定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共享运用,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制度,督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参建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十一)强化生产建设单位责任落实。生产建设单位应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未通过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主体工程要大力推行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建设绿色工程,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地表扰动以及弃土弃渣,严禁滥采乱挖、乱堆乱弃,全面落实表土资源的保护和弃渣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四、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十二)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以山清、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示范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五、拓展水土保持功能

(十三)强化非煤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对全区非煤矿山生态治理修复,打造绿色发展的非煤矿山。

(十四)助力乡村振兴。统筹抓好传统文化村落保护、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贯彻城乡融合理念,坚持治山治水治穷致富一体化,构建“水保+”经济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水土保持优势。紧密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推动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杏果、农文旅融合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以水系、村庄及城镇周边为重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对村庄荒地、裸地及“四旁”地绿化美化植被建设,打造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美丽宜居村落。

(十五)助推生态旅游。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及民俗文化等优势,以桑干河、御河、坊城河等河流沿线为重点区域,推动森林,河流、湿地等富氧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围绕桑干湿地、火山群落、森林地质公园、山体水系等,优化树种、林分、林相设计,以景区为中心,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净化,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六、强化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六)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认真落实全国及全省水土保持规划。配合修订《大同市水土保持规划(2022-2035年)》,完善我区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范围划定,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任务,强化水土保持规划空间约束和管控力度,加强规划实施跟踪监测评估。

(十七)完善水土保持建管机制。创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组织实施方式,优化水土保持项目审批程序。采取“水土保持+产业导入”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建设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水保专业队、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坚持“谁治理、谁受益”原则,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十八)加强水土保持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市政府下达的水土保持率目标,到2025年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83.92%,到2035年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84.03%。

七、保障措施

(十九)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区水土保持联席会议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规划衔接、政策协同、项目互补,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二十)强化投入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水土保持专项资金。鼓励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一定规模、治理效果好的实施主体,依法依规给予一定规模和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将淤地坝淤积和侵蚀沟治理等形成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纳入交易平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二十一)强化示范引领。大力弘扬“大泉山”精神,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围绕黄花的水土保持优势功能,讲好水土保持“云州故事”。

(二十二)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

 

附件: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xls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